• WAP手机版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教育综合

让每个学生都有点艺体特长

时间:2018/10/31 15:36:37   作者:未知   来源:中国教育品牌网   浏览:1267   评论:0

音乐声响起,红艳艳的“功夫扇”便舞动起来;大课间一到,整齐的篮球操、劲爆的拉丁舞、欢快的锅庄、悠扬的秦腔、攀岩挑战、跳绳比赛等让操场的各个角落生机勃勃。

在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教育局所属的18所学校里,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这得益于该区自2015年实施推广的“体育艺术2+1项目”。

课内普适化实施

西宁市城东区会聚着14.99万少数民族群众,占全区总人口的38.70%,是全市教育发展情况相对复杂的区域。城东区的教育质量要想异军突起,势必得寻找一条最适宜的路子。

“2015年,我们紧紧抓住国家推进新课程改革、深化素质教育的契机,在全区推出了‘体育艺术2+1项目’。就想着能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艺术教育教学和一系列相关活动,让每个学生至少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西宁市城东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苏玉芳说。

项目实施伊始,城东区首先盯住了课内教育,并尽可能以普适化的标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参与进来。

“学校2000多名学生有一部分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我们便利用这个项目,在有限的办学空间里开辟出了攀岩、足球、功夫扇、时装秀、盐雕、手工制作等20多个体育艺术社团项目。”晓泉小学校长汪小惠说。

在盐雕特色班老师冶小艳的带领下,一盘盘散盐经过晓泉小学孩子们配比、上色、兑水、造型等一系列工序,被制作成了一件件栩栩如生的水牛、绵羊、刺猬等工艺品。“通过这样的课程,孩子们的思维活了,动手能力强了,思考的能力提高了,特色课程还有效地反哺了文化知识学习,互为功用,相得益彰。”冶小艳说。

课外特色化推广

短短的40分钟课堂很难完全满足城东区孩子们对体育艺术的渴望和需求。为此,西宁市城东区各学校采取课内不足课外补、校内不足校间互动弥补的办法,充分利用大课间、校际联赛等,并每周固定一个下午作为“第二课堂”,专门开展各项活动。

周家泉小学的篮球操是城东区颇有知名度的特色团队活动。全校学生人手一个篮球,既能开展小组赛,也能参加团体的篮球操表演,每逢大小赛事、集体活动,他们必然出场,并能取得佳绩。

“既然孩子们的兴趣已经被提起来了,那我们就想方设法通过兴趣小组、学生社团、运动队、艺术团队等形式,保证他们参加活动、展示才艺的时间。”周家泉小学校长应忠鹏说。

育才学校在大课间中巧妙加入足球元素,全校师生人手一个足球,保证每天大课间20分钟的足球运动训练,在普及足球基本技能的同时锻炼了身体,愉悦了心情。

城东区教育局体卫艺科负责人邓珊海介绍,连续几年的推动实施,既促进了各类活动的普及,又保证了学生每天阳光锻炼一小时,区属各学校常规体育艺术活动得到了不断强化,学生自我锻炼的意识明显增强。

师资融合化培养

按照课程设置和各学校的教师配比,城东区体育音乐艺术类的教师并不十分富余。为了配合课程和活动都能优质高效地开展起来,城东区各学校在用足、用活本校教师的基础上,设法筹措资金,特地从文化馆、舞蹈协会、艺术培训学校等处聘请大量专业教师定期到校上课。

“外聘教师到校上课的同时,本校所有教师只要能腾开课时,全都会主动旁听旁学,学习掌握社团活动的基础知识。这也是我们融合化培养教师的一个方式。”汪小惠说。

这种“借力教学、融合培养”的模式,在西宁市康南小学发挥的效用尤其明显。为保证18个学生社团的正常运转,学校充分挖掘自有资源,让全校所有教师在不影响上课的前提下,参与到社团活动中,协助专业教师做好管理工作,增强社团师资力量。

“随着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校将根据需要开设更多适合学生多元发展的社团。”康南小学校长马俊杰说。

“我们通过特色化体育艺术项目,帮助孩子们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是教书育人的需要,也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苏玉芳感慨道。


未经中国教育品牌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投稿邮箱:418526785@qq.com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闽ICP备1700182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