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知名的教育品牌公益门户网站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新闻 > 正文

福建289名援藏队员在“雪域之门”用热血谱写赞歌

haixia002 haixia002 . 发布于 2019-07-15 17:41:13 44141 浏览

  在6月1日召开的福建援藏队第六次主题论坛上,表彰了一批优秀援藏工作者。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东南网7月14日讯(本网记者 卢金福)3500公里!这是福建至昌都的距离。2016年7月以来,福建共有289名援藏干部人才毅然响应国家援藏的号召,辞别亲人,奔赴“藏东明珠”昌都,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援藏诗篇。东南网记者在昌都采访了多名福建援藏干部,记录了援藏队员历经艰辛、主动作为、投身公益的感人故事。

  西藏流传这样一句话,阿里远、那曲高、昌都险。著名的“怒江72拐”就在昌都境内。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高原反应道路艰险

  他们经历了生死考验

  福州没有直飞昌都的航班,需要到成都或重庆转机,再抵达昌都邦达机场。该机场海拔4300多米,是目前世界上海拔第二高的机场。一下飞机记者就感觉有些不适,只要稍微走快一点,就会喘气。刚到昌都的前几天,采访团的每名成员晚上都要醒来好几次。

  昌都位于藏、川、滇、青四省(区)交界部,是西藏东大门和康巴地区的核心区域,也是“茶马古道”要地。昌都地处横断山脉,山高谷深,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氧气含量只有平原地区的70%左右,素有“西藏最险数昌都”之说。

  在昌都采访期间,记者行程3000多公里,穿过了雪山、草原和峡谷,到达最高的地方海拔有5000多米。沿途山路崎岖,著名的“怒江72拐”就在昌都境内,一路上,到处是滚石暗冰、滑坡塌方、雪崩等警示语。昌都温差较大,在一天内穿越春夏秋冬。在这样条件艰苦和情况复杂的特殊环境中,福建援藏干部在昌都打下了属于他们的烙印。

  援藏干部谢雅星已经是第二次援藏,2016年4月,他的女儿出生,取名元曦,谐音“援西”。在去昌都之前,他每天锻炼身体,坚持走路上下办公楼,做广播体操,还自学了游泳。他还自己掏腰包去昌都考察了一番,以提前适应当地的环境。

  不过,到昌都后,谢雅星还是出现身体上的问题,虽然增吃到四种降压药,但是血压一直调整不到正常值,尿酸等指数也高出了许多。“紧张忙碌的时候,常感觉头晕、心悸、胸闷等不适,只能长期服用丹参滴丸来缓解症状。”他说。

  高原反应是援藏干部面临的最大考验。2018年9月,援藏干部李海明得了严重高原反应,头晕呕吐、卧床不起,因当地医疗条件所限,无法查明原因,4天后紧急转回内地医院治疗,才得以确诊,经历了一场生与死的考验。在困难与危险面前,很多人劝他放弃援藏,但他并没有退缩,病情好转后,他毅然再次踏上雪域高原,继续投身援藏事业。

  援藏干部、洛隆县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陈平磊已经是第三次援藏。他负责的内儿科住院楼为四层,没有电梯,经常要爬上爬下,查房都要戴着口罩从一楼查到四楼,每次查完房都很喘。

  在多年援藏工作中,为了群众生命健康,陈平磊总是在最危险路上奔波着。2017年8月,在陈平磊去机场迎接泉州短期援藏的五名负责包虫病筛查的医务人员回县里的路上,因为下雨,遇到落石,滚石就砸在车前方,差点出事。

  “我热爱高原的土地,尤其放不下当地的农牧民群众,希望能够为他们多做些事情。”2018年3月,援藏专业技术人才中期轮换时陈医生毅然留下。

  卢世峰是首个进驻洛隆县教育局的福建援藏专技人员。他走遍全县16所小学、1所中学、大部分教学点和幼儿园,几乎每次坐车,他都要吃晕车药,可依然天旋地转,翻山倒海。

  “最害怕的是生病,所有在西藏的小病,都可能是致命的,所以我的书包除了药就是巧克力,药是对付风吹草动的小问题,巧克力是被困在山谷时的好食物。”卢世峰说。

  “三年里,有的援藏队员亲属重病甚至过世也没能回去;不少同志患上各种高原病症,个别同志住院急救;有的队员遭遇车祸、滑坡、塌方、地震等危险,甚至经历过生死的考验。”福建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队领队、昌都市委副书记周青松说,面对这些,没有人因为困难和危险而退缩,大家满怀对西藏人民的真情,在艰苦的环境中,锤炼党性、磨练意志、增长才干、砥砺品行。在高原的澄静和美丽中,体味生命的价值。

  身着藏袍的林湫在调研。受访者供图

  学藏语唱藏歌走乡入户调研

  他们真情融入主动作为

  在昌都三年的时间里,福建援藏干部入乡随俗,融入民族环境,主动作为,不畏艰难,为昌都的发展建设作出了贡献。福建援藏干部、昌都市旅游发展局局长林湫数十次带队前往各县(区)旅游景区调研,了解藏族民族文化特色和景区建设,不断学习、了解昌都的历史、宗教、文化、旅游知识。他还主动与藏族干部结对认亲,利用每周二、四的下班时间,学习藏语。

  “先做西藏人,再做援藏事。援藏之前,我没有去过西藏,更不了解昌都,既然选择了去,就要奉献自己全部的能量。”林湫说,从对西藏、对昌都的一无所知,到如今渐渐养成了穿藏装、唱藏歌、跳藏舞、吃藏餐的习惯,西藏和昌都在他的生命里烙下了永远挥之不去的印记。

  在福建省旅游部门工作多年的林湫把“清新福建”旅游口号带到昌都,形成符合当地特色的品牌——“卓卓康巴,传奇昌都”。三年来,昌都市游客接待数量和旅游收入都创历史新高。2018年,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236.9万人次,同比增长18.33%;旅游总收入19.4亿元,同比增长18.29%。

  援藏干部,昌都市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严桂忠在当地被亲切地称为“奋斗书记”。他2016年到该局不久,就以“爱拼才会赢”的八闽精神,到11县(区)走访调研,提出了指引广电系统工作的奋斗精神、奋斗目标和奋斗要求,率领干部职工真抓实干、艰苦奋斗。

  严桂忠以“5+2、白加黑”模式,加班加点、不辞辛苦、勤恳工作。这三年,他争取了国家批准设立县级广播电视台,为市、县广播电视台购置电视转播车和更新制播设备,组织实施广播电视转播台站建设、数字影院建设、新华书店建设等项目,首创“书香昌都”读者节,大力实施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等惠民工程,建设“福建书屋”,组织拍摄民族团结题材电影《太阳和月亮》,开创了昌都新闻出版广电工作的新局面。

  “严书记不仅带来了援藏资金,也带来了内地的先进理念,帮助我们解放思想,改变了落后观念。”受援单位同事对严桂忠感激不尽,常把这些话挂在嘴边。

  昌都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苏永波先后到90个乡镇、200多个村调研,行程5万多公里。他分管干部教育,坚持扶贫与扶志相结合,精准培训市县乡村扶贫干部,实施福建援藏“千人培训计划”,先后组织3000多名昌都干部人才到福建培训。三年来,昌都全市2.4万名干部普遍轮训一遍,6460人赴区外培训,选派450人赴区外挂职锻炼。

  周青松表示,三年来,福建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队克服转战昌都的种种困难,以“滴水穿石”的韧劲、“马上就办”的拼劲、“爱拼才会赢”的闯劲、严于自律的狠劲,助力脱贫攻坚,服务产业发展,搭建“三交”桥梁,维护团结稳定,树立了“闽八援”良好形象,得到了昌都干部群众的认可,也得到了组织的高度评价。

  5月31日,福建省援藏工作队组织一批队员来到昌都市第二儿童福利院,开展公益捐赠活动。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结对帮扶捐献物资

  他们增进了闽昌之间深厚感情

  福建援藏干部在工作之余,还积极投身公益,参与扶贫结对,捐献物资。林湫有一次在八宿县西巴村下乡的过程中,认养了贫困户子女四郎卓嘎,不但鼓励其克服困难、刻苦求学,而且还表示每年给予资助直至大学毕业。

  “我与小女孩的家人聊天时,看到她生活和学习条件非常艰苦,与自家孩子的条件相比差距很大,但是她却善良淳朴、坚定乐观,实属不易。”林湫告诉记者,他希望四郎卓嘎能够好好学习、开阔视野,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他也希望更多的社会组织、爱心人士关心昌都的儿童,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关爱和温暖。

  卢世锋利用身边的资源,联系爱心机构和个人,为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和高海拔学校筹集爱心物资。他还为捐助工作定下原则,一是不为难后方自愿捐赠,一是让别人舒服的接受帮助。

  目前,卢世锋已筹集并捐献空调、饮水机、全新冬衣羽绒服、旧棉衣、雪地手套、棉帽、围巾,总价值60多万元,并已将物资交付洛隆县小学、腊久乡第一小学、马利镇第三小学、俄西第二小学等学校。共建立“爱心衣屋”5个、爱心书屋15个。

  今年5月31日,福建省援藏工作队还组织一批队员来到昌都市第二儿童福利院,开展公益捐赠活动。向福利院捐赠15万元用于“福建书屋”阅览室建设并捐赠价值5万元图书,捐赠15万元用于资助师生到福建开展交流活动,捐赠罐头240箱用于师生改善生活。

  周青松告诉记者,福建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队大力弘扬“乐善好施”的福建精神,打造“爱在昌都”公益品牌,开展杏林送暖、关爱西藏儿童、富闽助学、寒冬送暖等子活动。2016年以来,累计发起捐赠项目160余项,争取捐赠物资和资金价值总计1.8亿元。开展“闽藏亲·感党恩”结对帮扶活动,推动商会、慈善机构、爱心人士与贫困户结对200多个。

  6月,昌都不少地方的山上仍然积雪。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福建援藏医生、洛隆县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陈平磊在病房查看患者。东南网记者卢金福 摄

  卢世峰是首个进驻洛隆县教育局的福建援藏专技人员。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福建援藏干部向昌都市第二儿童福利院的小朋友发送罐头。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http://fjnews.fjsen.com/2019-07/14/content_22498239_all.htm#content_1

相关新闻

haixia002

haixia002

TA太懒了...暂时没有任何简介

最新文章